通过实践“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获得了“天”的垂爱和福佑,不但使祥瑞之物出现,并且有机会在死后“升天”,享受不死福地,最终跨越漫长的“通天之路”,返本归根,回到灵魂的故乡。此时,天人相通所依靠的不再是外在的“法器”或“工具”,而是内心的“孝爱”。这“孝爱”既行于地,展示为三纲五常,亦行于天,表现为神人相感的宗庙祭祀。这弥漫于天地间的“孝爱”即是“仁”,即是人心、灵魂的本性。孔子将这条隐藏在古老灵知传统最深处的“通天之路”发扬光大,为此后的中国文化找到了生生不息的源泉。《孝经》云: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开宗明义章第一》)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治圣章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