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犯罪:彷徨之刃的困境
少年法并非为被害人制定,也不是用来制止犯罪,而是以少年犯罪为前提,为了拯救他们而存在。从这些法律条文当中无法看见被害人的悲伤和不甘,只有无视现状的虚幻道德观而已。
——东野圭吾《彷徨之刃》
于2004年出版的《彷徨之刃》,是东野圭吾作品中非常特殊的一部,它直指日本社会广为诟病和引发巨大争议的“少年犯罪问题”。在日本文化里,血腥和暴力并不是陌生的元素,但其向少年领域的延伸却在其他文化语境中鲜见,像2010年后,针对青少年的日漫中就有非常直观地表现少年犯罪的《少年犯之七人》(安部让二著)和《少年犯罪事件簿》(铃木温著)这样的作品。现实中,惨无人道的少年犯罪事件也是屡屡上演,1988年的名古屋情侣杀人事件、1989年至1990年的绫濑水泥杀人案、1997年的酒鬼蔷薇圣斗事件、1999年的福田孝行杀人案(日本第一个未成年判死刑的案例)等臭名昭著的少年犯罪事件,每次都引起了巨大争议。虽然在震惊世界的绫濑水泥杀人案后,日本对《少年法》进行了修改,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惩戒力度有所增加,但少年犯罪依然是日本社会的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