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使建筑物墙面不至单调,除了从设计上增添装饰性构件,以及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外,对较矮的建筑物来说,以攀缘类植物与墙面亲和,营造出一种特异的韵味,是中外自古都有的美化手段,这种青藤式立面造型,并不因人类有了镜墙之类的非自然美学效应的使用而过时,在英美等国家,很多历史较为悠久的大学,都有“常青藤学院”之称,那些校园内的建筑——也不仅是前辈遗留下来的古典建筑,包括近一二十年以新的美学创意设计的某些新建筑,只要不是摩天大厦,也有不少用青藤加以装饰的,并且看得出,设计者在一进入设计时,已将青藤这一因素考虑了进去。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投资巨大的摩天大厦的营建不可过分,应适可而止;一般公用或民用的较矮建筑,也不必要在装饰性构件上花费过多投资,因此,青藤式装饰仍不失为一举数得的美学追求。
1996年1月17日
§窗含与门泊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工部的这两句诗,把中国传统建筑对窗门的美学追求,给了一个非常中肯的概括。的确,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窗户绝不仅仅是为了透光和透气,一个好的窗户,应当是一个好的画框,也就是说,室主在室中面朝窗户时,他的首要感受,应当是觉得看见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这是写意画;“榆柳萧疏楼阁闲,明月直见嵩山雪”,这是工笔画。因为把窗景当成画,所以“画框”便有非常丰富的变化,这在中国园林建筑中体现得尤其鲜明。中国古典园林的墙廊上,往往开发出一个接一个形状不同的廊窗,或仙桃葫芦,或石榴蝙蝠,或扇形瓶形,或连环方胜,“画框”本身极富装饰趣味,然而更重要的是让廊中漫游者移步换景,也便是犹如在一个画廊里赏画。再进一步探究,我们便发现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窗不仅是“画”,也是诗:“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又是音乐:“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乃至“天籁”的笛孔:“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