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对象化与客体非对象化或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主体对象化或客体化表征着主体的能动性、超越性;客体非对象化或主体化表明了客体的受动性和制约性。实践活动的这种能动性与受动性、超越性与制约性所形成的矛盾运动,或者说客体对主体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超越性的双向运动及其所形成的“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三 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理性与评价理性
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实践是人们从一定目的出发,运用工具改造客体,并通过结果的反馈进行调控的自在自为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评价理性的辩证关系。
任何目的的确立,都表现为要建立一种或实现一种现存世界目前还不存在的东西。实践目的的提出,意味着人们对自身的需要有了一定的认识;意味着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既体现了人的内在尺度,又体现了物的外在尺度。所以,目的的确立是主体实际改造客体之前,在思维中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念改造,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否定性、批判性的反映,是在观念中形成的理想客体。因此,目的鲜明地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