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寔出身低微,在郡里做西门亭长。同郡人钟皓以笃行著称,前后九次被征召到公府就职,资历远在陈寔之上,却跟陈寔是好友。钟皓在郡里做功曹(郡守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被征召到司徒府,临行辞别,太守问:“谁能接替你的工作呢?”钟皓说:“明府必欲得其人,西门亭长陈寔可以。”陈寔听到后说:“钟君好像不太了解人,怎么独独提到我?”太守于是任命陈寔为功曹。
当时,中常侍侯览委托太守嘱托郡太守高伦任用某人为吏,高伦便安排他做文学掾。陈寔知道那人不行,拿着高伦发下来的任命书求见,说:“这人不宜用,但是侯常侍的意图又不能违背,不如由我签署任命,这样不用您承担污名。”高伦听从。于是乡里都议论说这个人任命不当,陈寔始终不发一言。后来高伦被征召为尚书,郡中士大夫送行到纶氏县,高伦对众人说:“我之前听侯常侍安排,任命某人为官。陈君秘密将我的手令缴还,由他签署任命,听说舆论因此批评他。这其实是我畏惮权贵,而陈君是真正‘善则称君,过则归己’的人啊(好事归功于上级,坏事自己背锅)!”陈寔仍坚持是自己的过失,闻者无不叹息,天下皆服其德。后来,陈寔升任太丘县令,修德清净,无为而治,百姓安居乐业。临县人民有迁移过来归附的,陈寔则训导发遣,让他们各回本乡。上级到太丘巡视,县里官吏们担心有人越级上访,向陈寔汇报,准备禁止。陈寔说:“上访就是为了求一个公平,如果禁止,百姓到何处讲理呢?不要禁!”巡视的司官听到后叹息说:“陈君有言如此,哪里还会有冤民呢?”果然没有一个上访的。后来陈寔为沛国国相,因为被控违法征收赋税,解印绶而去,吏民都追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