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府迁都重庆,全国数十个影剧院团齐聚陪都,演出场地紧缺。1940年4月,担任国府军委会政治部三厅厅长的郭沫若,被推举兼任中国万岁剧团团长,分管文化艺术的他,不辞辛劳交涉奔走,促成在上纯阳洞建一所兼容戏剧、播放电影的剧场。朝野一致建言取名“抗建堂”,“抗建堂”三字,是郭沫若登门叩请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这位受人尊敬的“青芝老人”,1943年5月12日,从林园官邸进城接受加拿大驻华大使国书,途中座驾与一辆卡车相撞而撒手人寰。“抗建堂”不孚众望,陪都时先后上演了三十多出剧目,充分发挥了激励人民、坚定信心、抗战必胜的阵地作用。
解放后,“抗建堂”交重庆话剧团管理,重庆话剧团的前身是西南服务团文艺大队,骨干多出自原“国立艺专”和“中华剧艺社”,1950年更名为“重庆市委文工团”,首演“红旗颂”轰动重庆,演出百场不衰,从此更名“红旗剧场”。让老重庆记忆犹新的剧目是《日出》《雷雨》《雾重庆》《胆剑篇》和由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副部长任白戈执笔,描写四川人民期盼成渝铁路的剧目《四十年来的愿望》等。重庆话剧团是全国排名前十的优秀话剧团,历年来演技出色在全国拥有影响名望的演员有,田广才、雷南、刘曦、曹缨、王建武、郝鹏寿、王海燕等。重庆话剧团抗战时期陪都影剧史料权威石曼与我是忘年交,现在我案头还摆放着他送我的《重庆抗战剧坛纪事》《雾都剧坛风云录》和《周恩来与抗战戏剧》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