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仅仅是人称的不同,就决定了读者与一首诗之间的距离和他对那首诗的态度。此外,动词的时态也影响到这种距离,例如用现在式就比用过去式的距离要缩短许多。因此,我们不妨在各种可能的组合中,就《玉阶怨》一诗,整理出四种距离来:
甲:第一人称,现在式
乙:第一人称,过去式
丙:第三人称,现在式
丁:第三人称,过去式
从上表看来,甲的距离无疑最小,丁的距离无疑最长。至于乙、丙的距离孰短孰长,则颇难决定,因为乙的人称虽然较近,而时态又显然较远,似乎两相对消了。可是,最重要的是:译文虽有上述四种可能的组合,但李白的原文却只有一种,这正是中国古典诗的“模棱之美”。英文诗中,尽多ambiguity之说,但绝大多数的诗,却是人称分明、时态判然,在这方面一点也不含糊。
2
上述种种情形,加上不讲究字形变化(inflection)及语态(voice)等特性,遂使中国古典诗在文法上伸缩自如、反复无常、极富弹性。这种现象,在句法(syntax)的安排上,最为显著。所谓句,原是一首诗中语意上、文法上和节奏上一个极重要的单位。如果我们将一首诗中的字比拟为个人,而整首诗为一社会,则句的重要性正如家庭,一方面容纳个人,另一方面又为社会所容纳。家之不齐,国将焉附?句法的必须讲究,是显而易见的。